上午8点,兰州市气象局发布了橙色预警。预测当天将有大雨,未来三天有大到暴雨。
1个小时后,兰州新区区防指启动了山洪灾害危险预警二级预警。
50分钟后,这一预警“触发”的巡逻人员在兰州新区西岔园区山字墩村发现山洪爆发迹象,新区农林水务局随即电话报告指挥中心,需要疏散村民。
又过了10分钟,农林水务局再次电话报告,已通知人员和应急车辆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在这10分钟里,指挥中心完成了信息登记和生成要情快报,并报送了应急处长。
兰州新区智慧大脑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此时已将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对应事件变为红色。应急处长则与相关专业人员研判了信息,决定将要情快报报送新区管委会分管副主任,并建议启动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二级响应。
在接到领导启动预案指示后,值班人员随即根据预设流程启动预案,成立了兰州新区防汛抗旱工作指挥部。救灾安置组、物资装备保障组、应急抢险组,以及治安交通组等共九个小组至此开始进入防汛应急预案流程……
这是一次兰州新区针对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演练,它同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和视频云等项目,同属兰州新区智慧城市二期工程建设内容。
演练中,智慧大脑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用实时的响应和执行能力,回应了市民和建设者最初的期待,也让这个始于2017年的智慧城市项目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们可能更容易理解,所谓分秒必争,所谓高效协同的含义——它们关乎生命。
而在此之前,对于市民而言,一个智慧的城市意味着便利与温情。例如让司机更快地通行,让病患更低成本地医治疾病,或者只是更便捷地办理一张证件……
在今天的兰州新区,围绕智慧政务,594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了“一号、一窗、一网”式办理,服务效率提升100%;
围绕智慧医疗,兰州新区实现3个卫生院、54个卫生服务中心系统上线,服务已覆盖新区人口约70%。
这些人们普遍期待的便利与温情只是今天兰州新区智慧的一面,但它的智慧将远不止于此。
在2017年开始与华为共同编制兰州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后,双方规划了22个项目,涵盖ict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运营等。
目前一期上线9个业务项目,初步构建了包括政务大数据、时空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的城市数字平台,以及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业务系统,已经向人们展示了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中与众不同之处——它在短短2年时间,成为了国家级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标杆。
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在2017年起步时,恰逢全球众多城市建设者们大步向前,争相大幅提升城市功能水平的前智慧化时期。经验不多,挑战不少。
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
因为摆脱了“旧城”历史的束缚,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实践的顶层设计方法论,让兰州新区展示出了个性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式——整个新区的城市建设、产业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几乎是同步推进的——它需要以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迈向人们希冀中的智慧化。
这种经验之所以难能可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城市的智慧化举步维艰——在那些早已建设完的城市里,建设者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去弥合历史与未来间的鸿沟,例如林立的数字烟囱,以及难以协调、统筹规划的业务单元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白纸绘蓝图”式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在平台完工之日便一鸣惊人。没有了历史的阻力,建设方对未来的期待和创新要求同时“水涨船高”。
一个莫大的期待来自于“兴业”。在经历了基础数据的汇集后,如何反哺产业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说,此前,兰州新区建设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整合录入29家单位数据,接入数据目录1433条,接入数据总量达到1000万条,申请国家省市数据服务接口70个,完成对接69个,初步实现了新区政务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
兰州新区智慧城市的实施原则被定义为“善政、惠民、兴业”,对于一个新区而言,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当“兴业”与新区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同步建设时。
“基础平台的完备,最终需要通过应用去验证。”胡芳是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总裁,她日前在2019新型智慧城市(兰州新区)峰会上说,“平台失去了应用就没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兰州新区和华为保持了难得的“战略耐性”,并最终让兰州新区的智慧城市在众多智慧城市中变得熠熠生辉。
胡芳认为兰州新区整体发展思路非常值得借鉴,它以城市治理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幸福感和营商环境,最终聚拢了人气和商气。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总裁胡芳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兰州新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了5000亩的云计算产业园和核心区1500亩的丝绸之路信息港,共签约落地华为云计算、国网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idc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353亿元,2019年将实现装配机架2.5万个,可为25万个云计算终端提供服务。
预计到2020年,装配机架将达10万个以上,可为西北地区的100万个云计算终端提供大数据服务,打造出“丝绸之路信息港”。
华为此前多次强调智慧城市建设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一观点在兰州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节点中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结合智慧城市前瞻性的部署和当下大数据产业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与产业的交互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的‘智慧’当然要解决技术问题,但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城市现代化和发展的问题。”胡芳说,未来几年中,华为将与兰州新区更多地探索可持续运营、企业引入机制,以及更多新技术新场景的落地等问题。
“华为首先是卖‘盒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姚健奎说,“这是华为的使命——为客户提供领先的ict基础设施。”
“但华为不止于卖‘盒子’。”姚健奎说,华为通过统一的数字平台建设,即通用的paas层,一是要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通用能力统筹起来;二是基于数字平台,用打包封装的如人工智能模块等“使能”生态。
在传统业务中,“使能”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为生态系统注入活力;而今天,当“使能”开始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时,它的价值就一变而成为了城市智慧活力的组成部分。
胡芳近期一直在思考兰州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伙伴间关系。她说,兰州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并且持续不断的演进,究其原因至少有四点:
一是“华为在这里”——华为在当地以政务云方式投资了大数据产业,留下了咨询规划和技术力量;
二是“伙伴带过来”——智慧城市没有终点,兰州新区更多的智慧元素需要更多的生态伙伴参与其中,这也是姚健奎所强调“使能”的一个初衷。
三是“生态留下来”——技术的变革将产生更多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基于业务场景的软件产业。胡芳说,她期待这些新兴的企业能围绕智慧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那将是智慧城市的未来。
四是一起走出去——“中国市场还是很大的,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种模式,能够一起走出去。”